新能源汽车为创新而创新,消费者真的买账吗?

SUV新闻 2023-12-16 骐邦 52816

毫无疑问,这些车展上眼花缭乱的新能源车型,标志着新能源市场正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而随着发展速度的进一步提升,整个新能源市场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在黑马看来,这些问题其实算是快速发展时期的阵痛与混乱,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消费者来说,却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

因此在今年广州车展后,我们也着眼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去探索一下“解决之道”。

高端纯电初显统治力,平民买不了车?

黑马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发现一个现象:高端纯电车型几乎占据主流。

很多25万以上的纯电产品,纷纷带来了800Km长续航、800V高压充电、高阶智驾辅助等出色的产品力。

但是,在15万以内的主流家用车市场中,优秀的纯电产品却并不多。

诸如AION Y PLUS、元PLUS以及启辰VX6等车型,虽然把价格压了下来。但是,它们的续航里程普遍都保持在500Km左右,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这

样的续航表现的确不算出色,很难满足“一家一辆车”的需求。

从车企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硬件配置付费订阅”措施,其实是“便民举措”。

比如座椅加热付费,用户只需要在冬季进行订阅,夏季不订阅,可以按时收费、避免浪费。客观来说,这的确是一种很新的商业思维与车企服务模式。

所以在用户需求趋势的刺激下,10-15万的家用纯电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

但“蓝海”的前提,是车企要打造出足够实用、足够优秀的产品,例如续航提升到700Km以上、搭载相对比较高阶的智驾系统和底盘系统。

对于众多车企来说,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去感知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打造出真正契合用户的产品。当然,如果从提升续航、提升科技水平的角度出发,众多车企仍然通过核心技术自研、自造的方法,去降低研发、制造成本。最终,谁能解决这个成本难题,谁就有望获得新增长极。

互联网思维侵袭车企,“配置订阅”何时休?

在车展上,第九代凯美瑞“刹车点头缓解系统”付费订阅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种“配置订阅”的现象,其实是从新能源车型中开始流行的。

早在2021年年底,特斯拉就将“后排座椅加热功能”升级调整为“寒冷套件”,用户需支付2400元解锁后排座椅和方向盘加热功能;并且在北美,特斯拉的用户若是想要使用搭FSD辅助驾驶系统的话,每月还需要花费199美元进行订阅。

此外,在今年年初,smart精灵#1纯电动车型,还推出了座椅、方向盘加热以及座椅通风的付费订阅功能,每月费用最低为99元。

但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大多数用户会这样认为:我在买车的时候都已经花钱买了硬件,用车的时候为什么还要额外付费去解锁这些硬件的功能?感情花一辆车的钱,却没有买到它的全部!

在黑马看来,大多数消费者的思维其实是没问题的。因为车企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每一项硬件成本都要核算,并且包含在了车价之中。

消费者花钱买车,就应该“一次性买断所有硬件的使用权”,至于“硬件付费订阅”,这个口子一旦被打开了,对于消费者来说甚至是很不公平的。

其实对于车企来说,要想实现这种细分化的服务举措,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拿座椅加热来说,应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权。比如买车的时候,将这一配置做成“选配”选项,让消费者拥有选择权,而非在后期用车的过程中,去给用户制造麻烦。

设计越新、功能越多,消费者真用得上吗?

随着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内卷的趋势也越来越强。

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新能源车型的性能、操控表现都很强,在核心的机械素质层面,难以拉开差距。

而这样的问题,就导致了车辆在核心品质方面的“同质化现象”。

为了打造出差异性,很多车企开始“为了创新而创新”。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新能源车的屏幕越来越大,而且车机内置的功能越来越多。

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并非真正的良性发展之道。

虽然大屏幕带来了出色的观感,车载KTV、车载电影院、车载多情景联动模式带来了不错的智能化体验。但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带来的“负担”也更多。

比如全触控的座舱,损失了盲操作的便利性;丰富的功能,让人眼花缭乱,对于驾车时操作屏幕造成了负担。

此外,在一些设计上,也是如此。

比如智己、极星、特斯拉等诸多新能源品牌,都在大规模使用不带遮阳帘的全景天幕。这种“无边框”的车顶的确很美,但是它们只能隔绝紫外线,无法隔绝红外辐射,相当于“只防晒、不防热”,对于实际的舒适性体验反而会有负面影响。

当然,诸如减少不了多少风阻的隐藏式门把手、车外交付显示系统……这些种种设计,在大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是“美观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而且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黑马看来,这些配置和设计,虽然为实打实地为产品带来了独特的观感。

但如果讨论实际价值的话,它们更像是掩盖核心品质、驾控品质同质化现象的产物。对于车企来说,这些“怪异”设计其实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要从消费者实际用车场景的角度去进行优化,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消费者需要更踏实的产品。

总结

新能源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也在深刻地影响消费者。对于车企来说,盲目的“科技军备竞赛”“设计军备竞赛”可休矣!

让新能源汽车回归本质,打造出更踏实、对消费者更负责的产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得长期性、持续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