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锻造制造业“硬核实力”,中国还要补哪里?

MPV分享 2023-03-25 骐邦 83856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锻造制造业“硬核实力”,中国还要补哪里?

  作者 王恩博 刘曼 向一鹏

  中国制造业正向中高端迈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但在锻造“硬核实力”的过程中,这一关键领域仍有不足需要补上。

  ——补技术短板

  以高铁为代表,中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技术发展迅速。在“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湖南株洲,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要的上万个零部件。

  但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林看来,决定高端装备长久竞争力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供应链“强链”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放眼全产业链以及批量应用,高端装备距离完全自主可控还需要继续努力。

  李东林呼吁,加快推动高端装备领域国家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强化联合创新体系,打造支撑全自主化的“产—学—研—用”完整产业链,储备面向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满足高端装备引领发展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也提醒,当前中国工程机械部分高端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建议创建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以此为载体,研发一批国际领先、引领行业发展的主机及核心零部件产品。

  ——补资金缺口

  制造业创新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过去5年,中国制造业贷款余额从16.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7.4万亿元,但仍有不少企业被“缺钱”所难倒。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在制造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兼具创新驱动和中小企业两大特征,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相对不足。

  蒋颖观察到,这类企业对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同时又要投入比大型企业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人才供给和成本压力较大。另外,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需求较大,且在资产抵押、信用记录方面并不占优,再加上疫情对现金流的冲击,资金问题影响到企业可持续创新。

  如何补上这个缺口?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希望金融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可推动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定制开发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信贷产品,由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化解银行贷款坏账风险,提高银行推广专属信贷产品的积极性。

  ——补保障空白

(两会观察)锻造制造业“硬核实力”,中国还要补哪里?

  无论是重大技术装备,还是中小企业创新,都需要完备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发现,现有知识产权取证固证方式效率低且不及时。权利人发现被侵权时,自行获取的照片、视频、文件等证据尚不能成为定案依据,必须邀请公证人员现场取证,过程耗时长、不确定性大、维权成本高。

  “重大技术装备受应用环境、工程周期等因素影响,取证时机受限。若无法第一时间取证,有效的侵权证据极易灭失。”针对这处保障空白,刘飞香希望有关方面出台包括重大技术装备在内的不同行业专利侵权取证指引,指导取证主体规范取证固证,全面提高主动取证固证的意识和能力。

  部分企业不以使用和提升创新为目的,故意将现有技术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这种恶意诉讼现象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关注。在她看来,这违背了专利制度设计初衷,破坏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应追究恶意专利诉讼主体的民事侵权责任,建立对恶意诉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