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厂于欧洲“受阻”,美国市场是否“有解”?

轿车资讯 2024-06-06 骐邦 58235

继长城确认关闭欧洲总部,搁置此前欧洲新市场的扩张计划后,动力电池厂商――蜂巢能源被曝同样在欧洲市场面临挑战。

据报道,蜂巢能源已取消在德国勃兰登堡开设电芯工厂的计划,理由是“当前市场高度波动”,以及一个“重大”客户项目的推迟。

此外,蜂巢能源在德国萨尔州的电池工厂计划也面临一再推迟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也是蜂巢能源主要的大客户一。

换言,作为新能源电动产业链下游和中游两大企业,皆先后承认在欧洲市场受阻,且理由出奇的统一为:欧洲将对中国电动产品加征关税以及电动市场形势严峻。

欧洲“诱惑”,电池厂难以抗拒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供应链出海已不足为奇。这其中,作为电动重要供应链环节一,动力电池厂商携手走向海外的现象十分普遍。

就蜂巢能源而言,其于海外开疆拓土的脚步踏上欧洲这片热土并不是稀罕事。

早在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就已经在德国萨尔州建设第一工厂;2021年底,蜂巢能源与巴斯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电池材料及其回收利用;2022年9月,蜂巢能源在德国勃兰登堡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电芯工厂。这是当时蜂巢能源第二海外工厂,也是首个电芯工厂。

彼时,勃兰登堡州正形成一个电动创新发展的聚集地,供应链和电池生命周期中的许多公司都位于该地区,比如上述材料企业巨头巴斯夫,还有特斯拉的超级工厂。

实际上,对于供应链企业尤其是动力电池厂商而言,想做海外企的生意不难,难的是真正在海外市场建厂。因为这将意味着极大的成本以及扎根于此的决心。

蜂巢能源如此坚定地走向德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欧洲市场给予了这公司不小的“期待”。

这份期待中,蕴涵着不少订单的“诱惑”。

图源:蜂巢能源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蜂巢能源正在与几欧洲制造商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谈判。

根据媒体爆料,去年10月,有消息称,蜂巢能源德国现有的两个工厂,其中一处设施拟于2025年开始为StellantisNV供货,Stellantis将向蜂巢能源增加采购总规模近5.48GWh的PACK电池包,用于加快推动其电动化战略的落地。

据蜂巢能源欧洲负责人Kai-UweWollenhaupt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2030年底前在欧洲的产能至少达50吉瓦时。这足以为多达100万辆电动提供电力。

另外,在此前,也有消息称,蜂巢能源已经获得了宝马年初对外招标的160GWh订单中约90GWh的订单。

对于上述两个订单相关的消息,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对相关媒体直言:“我们的确获得了欧洲某OEM厂商的大额订单,但是由于保密协议,我们无法透露和证实相关的息。”

杨红新表示:“公司在欧洲本地储备了大量的订单,如何满足这些订单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只有泰国和德国的两个工厂还不够,我们还有其他的布局。”

如今看来,目前尚不得知蜂巢能源“其他布局”的具体情况,但可以推敲的是,该公司在德国的两大重要工厂建厂进展,目前只能无奈推迟了。

被“为难”后,欧洲外还有谁?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蜂巢能源对于建厂搁置一事,仅用两句话便简要回答了其中缘由。

然而,事实上,中国企业于海外建厂绝非易事,除却各种反补贴调查与“量身定做”的关税政策外,建厂与运营过程中的“苦楚”与“心酸”,皆不能完全与外人道。

以蜂巢能源计划在萨尔州投建其欧洲电池模组和PACK工厂项目为例。

据悉,该工厂总投为20亿欧元,规划产能为24GWh。项目原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并投入运营,但4年已过,由于规划许可的延迟和针对建设项目的诉讼,该项目的进展依然屡屡受阻。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阻挠蜂巢项目建设的原因包括消防、交通规划、噪音以及环保问题等,在其他的报道中,甚至动物保护法也成为了该项目无法推进的原因一。

此外,蜂巢能源在德国萨尔州目前拟定的厂址位于三级水域保护区内,因此污染物排放细节将成为被讨论和审议的重要环节。

电池厂于欧洲“受阻”,美国市场是否“有解”?

换言,在海外市场,除却众所周知的、摆在桌面上的“关卡”外,中国以电池厂为主的企业还面临种种或大或小但令人困扰的“为难”。

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出海,需要瞄准拥有庞大的电动市场空间的区域,目前仅有美国和欧洲符合这个条件。欧洲,只是中国动力电池厂商走向海外的其中一步。在欧洲外,还有美国。

毋庸置疑,与欧洲市场情况类似,美国同样有相关“阻挠”性法案和政策的存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欧洲市场不同,对于中国动力电池厂商而言,美国市场或许蕴藏着更多的机会。

以国轩高科为例。该公司于去年宣布,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座电池工厂和一座电池材料工厂,分别选址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

5月17日,针对美国提高锂电池关税政策,国轩高科董事会秘书汪泉在接受盖世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上述工厂由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参与投设立,并不属于敏感实体范畴。且目前国轩高科在美国的客户没有占到对公司总规模产生重大影响的比例,该公司与客户绑定较深,供货关系稳定,因此关税政策对于国轩高科的影响非常有限。

此外,国轩高科美洲业务副总裁陈瑞林也表示,中国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加上关税,在美国市场仍然具备价格优势,对国轩高科电池出口的竞争力不会有太大影响。

汪泉还在采访中提及,如果国轩高科在美国的产能出海计划顺利推进,随着美国市场因为锂电池关税政策导致壁垒进一步提高,其在当地生产的电池产品将会对美国客户形成更大吸引力。

根据相关信息披露,在美国市场,亿纬锂能也采取了合建厂的方式,持有合公司10%股权。宁德时代选择了技术授权的方式入局美国,而非直接在当地投设厂。其已就此模式与福特达成合作,正在美国建设电池工厂。